自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启动试点测试以来,相信有不少人在接受了一波又一波的测试红包福利之后,已经对数字人民币不再陌生。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具有可控匿名性的特点。在面对存在这样特点的新鲜事物,一小撮人也有了非分之想,即利用数字人民币实施洗钱犯罪。那么,数字人民币真的能够洗钱吗?常见的利用数字人民币洗钱的方式有哪些?我们该如何避免卷入洗钱陷阱中?本期文章,咱们一起了解一下利用数字人民币洗钱那些事。
案例一:网购赔偿,天降“馅饼”
2021年9月某市居民屈某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是某购物网站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称屈某日前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承诺可以为屈某进行三倍价格赔偿。但需要下载一款APP软件并进行“验证身份”,方可领取赔偿款。
屈某根据“工作人员”指示,在软件中输入了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但却都无法收到补偿款。
“工作人员”称屈某提供的银行卡号可能被冻结,于是为其提供了一个账号,让她把钱打到这个账号上试一下,看卡里的钱是否能取得,并承诺屈女士“验证成功”后,会将所转的钱连同补偿款全部返还。
最终,不知是陷阱的屈女士,连续往对方账号上先后转了20多万元,直到对方将其拉黑后,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经过警方侦查发现,被骗钱款均流向一特定电子钱包内,不同于以往的网络支付。在警方的多方走访侦查后认定该电子钱包内的资金属于数字人民币,其主人是一名涉嫌为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洗黑钱的林某。最终,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共11名,该洗钱犯罪团伙为了非法获利,帮助藏匿在柬埔寨的境外诈骗团伙通过数字人民币的方式进行洗钱。
该案例属于骗子以“网购补偿”为名诱惑受害人掉入骗局。在生活中遇到此类电话,如对方要求先打款后补偿,那么十有八九准有猫腻,另外,谨记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情,遇到此类“好事”第一时间联系厂家或是商家确认是否有赔偿活动,陌生电话莫要轻信!
案例二:来自“警官”的电话
2021年11月,陈某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公安局反诈中心的“郭警官”,并告知陈某其名下有张银行卡涉嫌洗黑钱,要对她进行逮捕。但如果能先配合“警方”线上调查,一旦案情查清楚就可以撤销对陈某的逮捕。慌了神的陈某已无法正常思考连忙答应“郭警官”的要求。
陈某按要求打开“郭警官”发来的“违法犯罪案件查询系统”网址,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后,立马弹出一张通缉令,自己的身份证号、姓名和照片都赫然其中,陈某此时已完全相信“郭警官”的话。
之后,郭警官要求陈某证明自身的资产都是合法收入,于是为了洗脱嫌疑,陈某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了银行卡号、手机短信验证码、录制相关视频等以配合调查。直到陈某发现自己银行卡里的钱都没了,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诈骗。之后再看了手机里一系列操作的短信发现写着“开通数字人民币”、“通过数字人民币兑出转账****元。”
该案例属于比较常见的“冒充公检法,要求配合调查”的诈骗方式。公检法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办案,也不会提供“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微信、QQ、传真等形式发逮捕证、传票等文书。但凡是在电话中自称是“公检法”工作人员并要求配合转账的,一定是诈骗。
利用数字人民币真的能如此轻易的做到洗钱吗?
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与实物人民币等价,支持可控匿名。正是因为数字人民币的匿名性特点,才会让不法分子将数字人民币作为犯罪的工具。但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匿名性就可以逃避公安机关的追查吗?答案并非如此。数字人民币具有“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既能满足个人信息与隐私的保护又能一定程度上防范洗钱、诈骗、逃税等违法行为。
另外,申请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会按照申请时的客户身份识别强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并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实名强弱程度赋予各类钱包不同的单笔、单日交易及余额限额。即便是不要求提供身份信息的最低权限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其真实身份也可以视情况由执法部门依法去电信运营商、银行那里调取用户真实身份信息。这样一来,想利用数字人民币洗钱,事成之后也是插翅难飞~
我们该如何识破打着数字人民币的幌子进行诈骗洗钱的套路?
由于传统的洗钱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犯罪分子对于洗钱的要求,虚拟货币、“跑分”等新型洗钱方式也逐渐让警方掌握侦查方法,因此利用数字人民币实施洗钱、诈骗的花样便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
除了上述“网购赔偿”和“配合公检法”的诈骗洗钱方式,还有其他几种方式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因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需求,因此“建立数字人民币学习群进行虚假推广”属于一种诈骗方式;二是冒用人民银行名义在资产交易平台进行虚假理财的诈骗;三是发送虚假数字人民币活动链接的短信进行诈骗。面对以上诈骗陷阱,我们应当做到:
1、数字人民币的用户要避免点击官方链接以外的不明链接
2、不向非官方平台提供账号、密码等支付认证信息
3、加强个人防范意识,谨慎加入数字人民币学习群
4、警惕打着数字人民币理财旗号进行交易的传销诈骗行为
我们相信,随着数字人民币在安全与风险管控上的不断完善,在满足日常大多数人在数字人民币使用上合理匿名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对犯罪行为的打击能力,终能让不法分子知难而退。
撰写人:窦海晶
审核人:殷会玲